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数据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总体发生率为52.7%。其中,高中生为80.5%,这意味着超八成的高考毕业生会因近视报考受限①。近视已成为当下学生遇到的比较普遍的眼健康问题。近日,爱尔眼科联合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健康传播与促进专项基金、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与中南大学爱尔眼科研究院、爱尔数字眼科研究所,在湖南长沙发布《中、欧国际近视手术大数据白皮书2.0》(以下简称《白皮书2.0》)。

  《中、欧国际近视手术大数据白皮书2.0》发布会——上海站

  《白皮书2.0》选取了2021-2023年3年间,在中、欧境内近112万例近视手术的有效数据进行分析。数据显示,中国千人手术量已由2021年的0.7人增长至2023年的1.5人②。从中国近视手术的人群构成来看,手术患者的平均年龄为24.7岁,以20岁以下人群为主;在职业构成中,学生群体的平均占比为43.39%,手术高峰期为每年高考结束后的夏季③。

  根据往年经验,不少医院的眼科门诊量在6月份都会出现激增,近视手术量大幅增长,一年一度的“摘镜热浪”即将袭来。准大学生们更是将摘镜列入“愿望清单”,这是因为高考结束后,同学们对大学生活有了美好的憧憬与计划,希望通过假期摘镜提升自我形象,也为今后的生活提供便利。 除了出于对提升生活质量的考虑,不少学生选择近视手术是为了顺利报考心仪的专业。很多大学或专业需要的不仅是理想的成绩,对考生视力也有特殊的要求,比如公安、消防、军事类、艺术类等专业方向。合格的成绩加上清晰的视力,更有助于高考学子实现梦想。

  当然,近视手术不是随时可做,也不是人人都能做。爱尔眼科上海总院蔡劲锋院长表示:“近视手术一般适合18周岁及以上、两年内近视度数比较稳定的人群,高考后大部分同学的年龄达到了手术的标准。然而,为了保证近视手术的安全性,患者要进行严格的术前检查,手术类型也需要根据检查的各项指标而定;同时,对于患者是否有全身性的基础疾病也有要求。所以,近视手术并非人人都适合。”

  在手术方式的选择上,李霞医生告诉记者:“常常有学生问我们,哪种近视手术方式最好?其实,近视手术就如同穿衣需量体裁衣,也需要量睛定制,各种近视矫正术式的适用范围、效果特征和术后优势都有区别。每个人的眼睛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最好的术式,只有最适合,并非越贵越好!”

  记者了解到,目前近视矫正手术主要分为角膜激光手术和晶体植入手术两大类,个性化的手术方式在视觉质量提升方面也越来越受患者青睐。据《白皮书2.0》数据表明,LASIK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SMILE全飞秒激光手术和ICL晶体植入术的术后6个月裸眼远视力均值超1.1,SMILE全飞秒激光手术成为学生近视人群中的主流选择。此外,各术式近视人群术后裸眼远视力大于或等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的比例高达84.32%,术后屈光度也日趋稳定③。

  蔡院长介绍道:“通常情况下,患者术后第二天视力就可以恢复。同学们高考后拥有较长的假期,短期内学业压力也比较小,术后有更充足的时间来让眼睛好好地恢复。”因此,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在暑期进行手术,近视手术成为父母赠与子女的优质暑期“成人礼”,这也正是夏季出现“摘镜热浪”的原因。

  此外,《白皮书2.0》指出,全球异地复查的需求逐年增加,2023年近10万人进行了异地复查,相比2021年增长了59%③。这一增长反映了患者对于术后跟踪和护理服务需求的提升。李霞医生也表示:“复查是近视手术的术后重要安全保障之一,而同学们在开学后将奔赴全球各地求学,所以异地复查服务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方便患者术后异地复查,爱尔眼科升级发布了“全球复查小程序”,无论近视人群在哪里接受手术,只要在有爱尔眼科的地方就能一键预约、轻松复查。

  随着学习压力增大和网课学习的常态化趋势,学生们面对电子屏幕的时长也显著增加,年轻的近视患者和家长普遍对近视在升学、就业等方面带来的限制感到焦虑,寻求有效的近视防控、矫正技术以及通过近视手术恢复视力已成为数亿国人当下的迫切需求。值得注意的是,近视手术不能治愈近视,只能进行矫正,摘镜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专家温馨提醒,与其等到高考后通过手术来摘镜,不如平时就做好预防。“高考摘镜”热浪来袭,还请各位考生理性“冲浪”。

  数据来源:

  ① 国家卫健委统计信息中心

  ②《Market Scope: 2023 Refractive Surgery Market Report》

  ③《中、欧国际近视手术大数据白皮书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