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近600名同学组建的70多支实践队伍在全国各地开展公益实践活动。为了提升同学们公益实践的广度、深度和效度,在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书院成立未来教师创益社,策划开展了“紫江公益·未来教师创益社2024年暑期行知课堂”,邀请专家学者、公益大咖、实践达人等设计了 “行是知之始”“知行合一时”“知是行之成”等模块的核心课程,以期为同学们的公益行知路全方位保驾护航。
7月,本季公益行知课堂分六讲陆续上线,面向华东师范大学全校师生、对口援建的地方师范院校以及实践合作单位浙江大学等高校师生在线开放,累计上线学习超千人次。
7月1日,上海至美公益基金会助理秘书长杨立以《做好的选择,保护孩子的“光”——未来教师的公益行知》为题,为大家带来了“紫江公益·未来教师创益社2024年暑期行知课堂”首讲报告。杨立介绍了“本来”社区教育项目以及大山里的未来学校,结合自身的公益成长经历,引导同学们将实践当成“第二课堂”,在公益实践中与真实世界互动,关注他人的同时,也关注自身成长。
7月21日,广州公益慈善书院执行院长吴杰围绕“公益实践”与“公益素养”两个关键词,基于自身从教师到咨询顾问再到非盈利组织管理者的发展经历,向同学们传授了公益人的愿景与作为。
7月22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系主任黄忠敬教授围绕如何在社会实践中涵养社会与情感能力进行授课,从社会与情感能力的重要性、现状、培养方法三个方面,融合学理研究和实证经验,向同学们传授了作为未来教师,如何探索改变教育者的观念,提升对于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关键认知。
7月21日,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速继明教授从行前理论准备、调研知识储备、实践报告统摄、实践成果宣传、实践反思和经验总结等方面进行了相关指导。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杨连星教授则聚焦社会实践报告撰写和成果凝练,从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特点、报告结构、写作程序与选题参考四个方面深入浅出地开展指导。
在专家讲堂之外,未来教师创益社的成员们还组建了一支“朋辈讲师团”,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有温度、更有深度的“云讲堂”。
7月24日,协同提质2.0丽江队、寻甸队、上饶队和赣州队的队长及队员分别分享了他们在丽江、寻甸、上饶和赣州等地的公益实践经验和心得。
除了实践外,这个暑假,书院还有68支自主实践队伍正在全国各地开展各类社会实践,2023级数学专业顾蔡妍就是自主实践队的代表。她和小伙伴们一起,通过自主检索学校实践平台、挖掘家乡实践资源,将社会实践与未来的职业生涯相结合,研发了“五育”兴趣课程,7月、8月将在宁夏银川通过线上线下双互动的方式,用爱心课堂点亮童心之光。
据悉,今年6月,孟宪承书院成立了“紫江公益·未来教师创益社”,现有近300名成员。未来教师创益社旨在通过公益实践平台建设、公益实践课程研发、公益实践活动集成,围绕提升大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促进大学生公益人格培养。而孟宪承书院也将继续深耕“公益+实践”新范式,引导同学们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让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挺膺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