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从临床出发的基础研究体系

  新年伊始,我做了许多工作计划。无论是2020年武汉的战疫历程,还是这次长春的经历,都让我对重症医学科的建设有了更明晰的想法。

  重症医学科是一个新兴学科,近年来在不断完善。经过高强度的抗疫工作,未来如何强化学科建设,怎么尽快补齐短板,我都在思考,对还没有解决好的问题,未来要做更多研究。

  更重要的一点,我觉得针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我们要有一定预见性,想象一些可能出现的公共卫生事件场景,有针对性地构建相应的医疗体系和队伍。

  在学术上,我们准备的几篇文章正在修改中,有涉及新冠肺炎患者救治的,也有关于重症医学科体系建设的,希望最终的文章是受同行认可的高水平文章。

  现在对疾病的认识,已经进入到从分子、基因、细胞层面诊断治疗的水平,强调精准医学。重症病人的治疗,若要有根本性提高,我觉得也要从这里入手。

  对我们团队来说,未来会对基础研究有更多投入,从而建立对整个疾病的认识,构建出一个从临床出发的基础研究体系。

钟鸣在长春参与新冠肺炎重症及危重症患者救治工作钟鸣在长春参与新冠肺炎重症及危重症患者救治工作

  举例来说,比如新冠肺炎患者为什么会进展到重症和危重症,患者肺病的分子改变、细胞水平改变是怎么发生的,这当中就有不少未解之谜。真正想把疾病治疗提升到更高水平,就需要基础研究领域的进展。

  医学研究成果,以病人的救治成功率、病人满意度为重要标准。所以对我们重症医学科来说,构建一个从临床出发,包括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建设的完整体系,是我们未来要做的事情。

  科研没有捷径,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我相信在五年、十年以后,我们会产出对得起这五年、十年付出的研究成果。

  这次返回上海后,我在隔离酒店度过了春节,这段时间过得很简单,除了休整,就是和亲人及战友线上交流。除夕那天晚上,我在隔离酒店和武汉的战友们一起“云聚会”,畅聊了很多事情。

  在武汉战疫结束之前,战友们约定下一年春天武汉樱花开放时,要一起回武汉赏花。但现在疫情还没有结束,还要以工作为先,待条件允许时,我们再回武汉和战友们重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