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独家述评丨上海为什么允许居家隔离?
潘高峰/文
“都什么时候了,为什么不能坚持就地集中隔离,非要搞居家隔离?”
“别指望所有人都是遵纪守法好孩子!有这么多人看着吗?如何保证他们隔离期间不偷跑出门乱窜?”
“北京已经出现了居家隔离不严导致的关联病例,能否对小区其他的住户有点责任心?”
这些话,来自这些天市民和网友的来信和评论,类似的观点还有不少,相信代表了不少市民的想法。上海为什么不搞“一刀切”,把所有入境者集中隔离?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暂时还做不到,因为目前还没有那么多资源。
今年3月22日,上海海关在新闻发布会上披露过一组数据:上海目前每天国际进港航班约55架次,入境人员约1万多人。看到这个数据,可能有些网友又要“炸”了:为什么还让这么多飞机、这么多人从上海入境?
其实,在缩减航班上,上海已经做了很大努力。据官方信息,上海作为国内最大的入境口岸,2017年就已经有了136条国际航线,每个航线有多少飞机往返呢?仅上海至东京这一条线,平均每天就多达28班。由此可以推算上海口岸每天的航班总量。
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又在全力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当我们千方百计争取更多国际航班起降上海的时候,作为上海人,我们大都享受过其中的红利。理所当然地,我们也应承担相应的义务。只享受利益,不履行义务,相信大家也会看不起自己。每天入境仅55架次,对于一个国际大都市,对于一座国际航运中心,其实已经少得可怜。
也许有人还是会坚持:什么都要视情而定,现在全球疫情大暴发,有的国家已经封城、封国了,我们为什么还要一直敞开大门?
来看看每天入境的这1万多人主要是些什么人吧。他们中,大多是身在国外的上海人和中国留学生,部分是从国外返沪复工的外籍人员等。将心比心,自己的亲人和孩子如果在国外,你会不会担心,会不会希望他们回来?如果这扇门关闭了,又会是怎样的失望?
上海是一座海纳百川的城市,开放、创新、包容是她一贯的品格。什么是品格?就是不因事因时而变的特质。在最难的时刻,依然坚持本心,这才体现品格的可贵。上海品格,是上海的竞争力,是上海的金字招牌。
话说远了,回到原先的话题上来。为什么不将入境人员全部集中隔离?因为每天1万多人入境,以隔离14天为一个周期计算,至少需要15万个房间或床位,这是一个简单的乘法。
问题是,这么多房间和床位哪里来?要知道,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是有严格标准的,除了要确保单人单间,还要有新风系统,具备基本的生活设施,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此外,集中隔离场点还要与集中居民区相对隔离,距离500米以上,同时不得在医疗机构设置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
按照这样的标准,目前,上海可用于集中隔离的房间就非常有限了。这还没考虑要额外安排多少防控人员,投入多少防控资源。
所以,上海为什么不学天津、重庆、陕西、山东?原因很简单,因为这里是上海,无论疫期还是非疫期,都是国内最大的入境口岸,每天入境人数相当于北京+广州+青岛。这么多人,唯有通过区分重点国家和非重点国家,实现闭环管理,精准防控,才是当下最好的选择。
令人欣慰的是,近日,上海又升级了防控标准,所有入境上海的人员都必须100%进行核酸检测,这意味着上海口岸防控实现了9个100%:来自或途经重点国家(地区),实施100%登临检疫、100%健康卡查验、100%测温、100%隔离14天;来自非重点国家(地区),实施100%登临检疫、100%健康卡查验、100%测温、100%流调;除集中隔离人员外,居家隔离和非重点国家(地区)人员也进行100%核酸检测。
在此基础上,居家隔离措施也进一步升级,公安民警协助社区进行居家隔离管控,隔离人员必须“一人一户”或“一家一户”。这些要求比国家卫健委对居家隔离的标准更严。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上海的居家隔离措施就已经受过检验,专人监督、门磁报警等多种手段,人防加技防,被证实安全有效。如今随着措施升级,安全系数再一次得到提升。
有人也许会问,说得再多,能保证万无一失吗?的确不能,这世界上其实并没有万无一失的存在。就像法律再严格,也会有为非作歹之人一样。但是,只要管控措施到位,防得住99%,就算出现1%的疏漏,也可以迅速应对化解。
这才是上海允许居家隔离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