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率先探索建立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积极推进低碳城区建设,探索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十三五”以来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18%。

  第四部分

  落实开放发展理念,基本形成高起点、宽领域、全方位的开放格局

  自贸试验区建设全面推进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的要求,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成为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窗口。自2013年获批全国首个自贸试验区以来,先后推进实施了1.0版、2.0版、3.0版等三个总体方案,率先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创新“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的监管制度,海关等口岸监管部门在自贸试验区推出“先进区、后报关报检”等近百项创新举措,通关效率显著提高。试点外汇收支便利化。开展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建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金桥南区海关监管区转型升级为综合保税区,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挂牌运行。服务业和制造业扩大开放措施落地项目累计达到3392项,自贸试验区FT账户累计开立13.2万个,跨境人民币结算额占全市比重近40%,1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临港新片区获批标志着自贸试验区建设进入新的阶段,临港新片区制度创新、项目推进、功能培育和规划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核心功能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持续提升

  以载体建设、机构集聚和环境营造为重点,大力促进经济、金融、航运、贸易等核心功能有机融合、协同发展,基本建成“四个中心”核心承载区。目前共有3.55万家外资企业、35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在浦东投资兴业。世界500强企业中有320家在浦东设立了机构。累计吸引实到外资超过千亿美元。积极推进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外资法人银行、外资保险法人公司、航运保险运营中心数量全国第一,集聚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等13家国家级金融基础设施、1098家持牌类金融机构,以及近百家各类外资资管机构。融资租赁业务快速发展,融资租赁资产规模约2万亿元,占全国1/3左右。原油期货交易量位列全球第三。“沪港通”“沪伦通”开通运行。浦东已成为国际上金融要素市场体系最为完备、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拥有全球最大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集装箱吞吐量近4000万标箱。超过7000万人次通过浦东国际机场往返于世界各地。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上海中心、亚洲海事技术与合作中心等一批国际知名航运总部和航运功能性机构落户,国际船舶管理企业累计达94家,占全市69%。建立了涵盖能源、化工、钢铁等行业的17个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全市比重超过60%,集成电路和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的10.8%和8.5%,服务贸易占全市47.3%。

  深度参与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抓手,不断拓展对外辐射服务、参与区域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先后与以色列、俄罗斯等沿线国家联合建立跨国孵化器。“一带一路”国别(地区)中心达到10家。设立“一带一路”技术贸易企业服务中心,促进与沿线国家(地区)在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方面的合作。通过发行“熊猫债”、开展政策性信贷等方式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深度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建设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拓展股权投资、债券融资、上市培育等功能。建立长三角地区知识产权保护与服务联盟,共同打造知识产权区域合作的标杆。探索长三角地区在质量合作、检验检测等方面的互证互认。

  第五部分

  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基本形成以人为本、共建共享的大民生格局

  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均衡优质

  强化政府保基本、促公平的职能,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十三五”期间社会民生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始终保持在45%左右,社会事业“15分钟服务圈”三年行动计划建设全面完成,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拥有独立法人基础教育阶段学校659所,占全市20.3%。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水平持续提高,参与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的公办学校数和学生数占比分别达到75%和70%,“新优质学校”占比达到25%。引进上海纽约大学等14所国际学校,拥有各类高等院校34所。逐步形成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全覆盖、基本健康服务均等化、健康管理普及化、健康服务多元化的卫生健康服务格局。拥有市属三级医院9家,区属三级医院6家、二级医院11家。引进质子重离子医院等高等级医疗机构。“市、区、街镇、家门口”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基本形成。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大歌剧院、浦东足球场、浦东美术馆、浦东青少年活动中心、群艺馆、浦东城市规划和公共艺术中心等一大批文化和体育新地标项目正在抓紧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