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7月,由建行大学发起的2020年“金智惠民-乡村振兴”万名学子暑期下乡实践活动在上海举行了启动仪式。最近,小编从建行上海市分行得知,今年的实践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开展,招募了12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在未来的一个月内,深入浦东、金山、松江等地进行暑期下乡实践活动。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们的下乡实践活动,新浪上海与建行上海市分行联合推出[我的下乡日记]专栏,本期作者是来自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的大三学生夏馨怡,让我们通过日记,来看看一家菌菇类农产品企业带给这个学子的思考。
又是亮度与饱和度极高的一天,作为下乡实践的第一站我们来到了位于上海青浦区练塘的食用菌生产基地。走进基地,一排排白色大棚看似与其他蔬菜大棚没什么两样,但内里却是另一番天地。恒温恒湿的场地,白色的LED灯带下,是一簇簇生长于白色菌棒上,犹如童话产物的蘑菇。如果出现在林地中,娇艳得不敢下口。
我曾于福建的乡野见过蘑菇种植房,简陋的木屋,潮湿、闷热、昏暗,符合我想象中属于菌菇类生物该生长的地方。我也曾到访过青浦现代农业园区,不同于许多农田的诗意与悠然,食用菌生产基地质朴务实,充满着生机和温暖,打破了我对于农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刻板印象,这是适合梦想生长的地方,明亮而宽敞,整洁而高效。
最令人惊叹的在于其生产模式,出售菌棒承诺回收,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废弃的菌棒回收再加工成土料用以种植豆芽菜,剩余的残渣则通过杀菌等程序重新制成菌棒,将整个生产体系制成一个绿色的闭环。刚刚被加工好的土料,在凉爽的工作间内,散发着温度,铺到透明苗圃上,蒙起少许白雾,再盖上结结实实一层黄豆,摆放在大棚内,假以时日,便是一整片的极富未来感的绿意。
“今年的疫情对你们有什么影响吗?”我问道。
“我们捐了不少菌菇类产品给医院、消防队之类的。”工作人员回答道。
在这样一个产业的寒冬,多数人都在咬牙坚持,而一家家庭民营企业不仅坚强的生长,还不断散发善意。或许,我从一开始就错了,蘑菇并不是什么生长于昏暗、腐败中的菌丝,而是在春天的雨后,阳光初洒下的地方,傲然挺立的伞株。相较于那些参天大树或许庇护的范围有限,但他们仍然尽自己所能。
上善若水,更是自上而下,完成了一个水的循环。建行帮着这些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融资贷款,这些企业又帮助附近的村民从业就业、谋生致富。善意从普惠金融这个源头,传递到企业中去,最后汇进每一户人家。
金融不是金色尊贵高不可攀的象征,不会有人因为生于农村而被阳光遗忘,不会有人因为脚上沾带着泥土而不敢踏进银行的大门。
生于斯,长于斯,我想将自己的所学与青春,回馈给这篇土地,脚踏实地,向阳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