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保障系统”迎来周岁生日(20)之际,其建设主体上海城投环境集团今天(20)传出消息:“保障系统”中的“全程分类信息平台”,预计在今年上半年接入全市各区的可回收物数据,补齐信息化管理中“四分类”的最后一块拼图。可回收物收运保障加强后,会有怎样的改变?请听本台记者代灵的报道:

  位于徐汇区东泉路65号的“净空间里,地面干燥、内室整洁,工作人员在口罩、手套、护目镜、隔离服的保护下,仔细分拣居民送来的可回收物,明码标价、现场称重结算。居民朱先生指着刚打印出的小票说,春节期间家里积攒了不少纸板箱、饮料瓶,明天还得来:

  居民1:没有人收,没有办法呀,家里一塌糊涂像废品站一样。还有许多许多,明天再过来。

  居民2:收废品小区不让进的,我有时候就丢掉了。这里开了以后我就到这里来。

  在疫情防控期间,各小区严管人员进出,居民卖废品的需求较高。上海城投环境资源利用分公司邱铤介绍,这处开放式“净空间”2月24日复店后,人气很高,目前每天在500公斤左右,“托底”效果显著。

  最主要我们和一般的回收企业不同的就是,我们收别人不收的,比如利乐包,包括泡沫这一类没有人收的,这才是我们的托底。

  疫情发生以来,上海城投环境保障了部分医院的可回收物收运,其中嘉定区就有19家。同时,全市首个“水上资源驿站”也在黄浦江畔、徐浦大桥东侧建成。城投环境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徐哲说,目前第二个“驿站”已经完成选址,将有效填补当下内河航道上,缺少正规可回收渠道的空白。

  接下来我们在大治河水闸那,是第二个点,将来在那里面,全上海1/3的船从那通过的。

  此外,继全市的干、湿、有害垃圾收运处置数据纳入“上海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信息平台”后,各区的可回收物数据,预计在今年6月底前纳入信息平台,为将来发放低价值可回收物补贴打下基础。

  以上由记者代灵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