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经受住了考验

  2020年春节,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全球公共卫生领域专家均面临一次“大考”。

  最初,根据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预测,按照人口密度和人员流量,上海新冠感染者可能会达到80万。但实际上,至今上海本土病例只有342例。

  新冠疫情发生后,作为上海市政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吴凡于1月18日第一时间参加防控工作,她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以及长期积累的传染病防控经验,对新冠病毒的传播性、致病力作出准确判断,第一时间提出“及时发现病人,快速感染溯源,100%密接隔离管理”的关键措施。

  而能让措施落地的,正是上海经过多年建成的立体防控体系。市、区二级疾控中心发挥了核心关键作用,流行病学调查、感染来源追溯、密接排摸、病原鉴定等,构筑起了城市安全的“防火墙”。

  “我们的社区医院和三级医院也都在此次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吴凡说,最初大家都觉得社区医院就是个一级医疗机构,但实际上社区医院还是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当中的网底,负责承担落实疾病预防控制的很多任务。

  在这次疫情中,上门排摸、居家隔离监测、发现疑似病例报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者们承担起了繁重又高风险的工作,在城市的神经末梢上奔忙。

  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三级医院同样是新冠防控的前哨。吴凡说经过多年的努力,三级医院纳入防控体系,也增强了医院“见人见病见群体”的宏观意识。

  “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证明了上海的疫情防控体系是在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而领先的绝不仅仅是技术和体系,更重要的是理念。”回顾这过去的大半年,吴凡说上海“扛住了”,而且凸显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

吴凡(中)参加健康大讲堂吴凡(中)参加健康大讲堂

  为“曲突徙薪者”言

  “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

  这是吴凡在大学第一次上公共卫生专业课时,教授说的第一句话,30年的公卫生涯让她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公卫人才培养本身较为复杂,需要以医学为基础增加各类预防医学专业课程,再配备社会学、统计学、法学等相关多学科知识。

  然而一个需要复合培养的人才,却总是面临着“工作成效隐形”的尴尬。因为,预防了的事情往往是没有发生的、看不见的。吴凡说,疾控、公共卫生人员预防措施得当,疾病发病就越少,大家甚至都不知晓,久而久之,疾控“做得越好,成绩越不显现,越没存在感”。

  吴凡被大家称作“疾控女侠”。“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吴凡也透露,有时公卫人阻断了一种传染病,也消灭了自己的这支队伍,让自己“失业”。

  在吴凡看来,这次疫情让人们认识到公共卫生建设的重要性,这是一个认识上的新起点,也因此可以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人才的岗位设置、薪酬体系和激励机制。

  2019年,吴凡回到了母校,如今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30年来她已走过了卫生行政管理、科学研究、医学教育等多个岗位,更能理解当下的需求和趋势,将为公卫事业培养有岗位胜任能力的人才,同时继续关注体系建设。

  “希望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经此一疫迎来春天。”吴凡如此期许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