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普陀区全面打响“三旧”换“三新”攻坚战,其中将新开工10万平方米旧住房成套改造,让非成套房屋居民过上厨卫独用“新生活”。在这项工作的具体推进中,如何让有着“百家姓”、“百条心”的居民,能“一条心”的认可接纳这一蓝图,考验着政府精细化管理的能力和决心。本台记者汤丽薇日前走访了正处于签约阶段的曹杨八村,见证了这项重大民生工程推进中的一个片段。

  见到曹杨八村第二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谢志敏时,他已经连续工作40多天了,自七月中旬小区全面启动旧住房成套改造工作后,他和同事们就过上了“白+黑”、“5+2”的日子:

  “只能这么说,我们里面600多户人家600多个故事。”

  要让600多户人家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一条心的都签上字,绝非易事。为此普陀区真如镇街道增派街道和社区干部前来支援,成立了8个小组共同攻坚。有着丰富居民工作经验的车站新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戴宗云被抽调担任第二组组长:

  “一人一户,一户一表,像老中医一样要号脉的, 每个人每户人家想办法找抓手。”

  二组一共有8个人,每次商量工作时,戴宗云和组员们提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手势”,这是一句行话,指的是工作方式和方法。他希望8个人要有8种不同的“手势”,这样就可以针对不同性格的居民做工作:

  “每个人的手势不一样的,比如说我就是跟你比如讲得来,别人上去不行,他上去就懂了。”

  在最初的一个月,二组的“战斗力”一直都很强,他们负责的3个门栋102户人家签约率很快就破了90%,然而最近这个数字却开始停滞不前,几户人家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就是不同意改造:

  “(敲门音)阿公啊,阿公啊,是我,(开门后迅速关门音)阿公,昨天也是我啊,(叹气)……”

  阮玮,是二组里最爱笑的姑娘,可这几天她已数不清自己碰了多少“钉子”。刚刚敲门的三楼住户是个“硬钉子”,里面住的独居老人每次看见她后都会砰地把门关上,再也不肯出来;二楼的一家是“软钉子”,态度一直不错,但就是不松口;一楼的一家则常常火气十足:

  居民:不要再来了,我也不想再谈了,我也不会签字,你就死了这条心。

  阮玮:我们再心平气和针对这个问题再聊一聊。

  居民:不要再讲了,关了关了(门),关掉。

  一扇门再次在小阮的面前关上,可她往外走了几步后又折了回去:

  “阿姨,侬不要生气啊,我们再联系,我走了啊,再会。”

  有着粗犷外表的另一名组员邹俊,耐心一点都不比小阮差,为了创造与居民的“偶遇”机会,小伙子每天晚上不回家,就在小区院子里一圈圈的兜:

  “有的居民喜欢乘风凉的嘛,晚上碰到了,就站在旁边和她聊聊,小折扇帮她扇一扇,谈的愉快了,有的居民就误会了“呀这是你女婿来看你了”,关系又拉近了,那么大家就敞开了。”

  让每家每户都拥有独立的厨卫,甚至连电梯都一起配套装上,实际上,尽快启动旧住房成套改造工程,过上好日子,是小区里大部分居民的心愿。然而,对于想不通的少数居民,也依然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在坚守阳光政策不偏不倚的前提下,尽可能关注到每个个体的诉求,精细化管理永无止境。正像小阮和居民沟通时说的那样:

  “美好的生活,大家要共同朝着目标前进的啊。”

  就在昨晚,二组终于又“开张”了,一户上门谈了几十次的人家签了字。戴宗云说,他们这群人,平时受再多委屈都不会哭,但是每次拿下一个特别不容易的签约时,那一瞬间鼻子真的会酸。

  以上由记者汤丽薇报道

最新鲜的上海生活资讯!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