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摄制服务机构更忙了

  据统计,截至2020年10月23日,机构共受理政策、信息咨询和协调服务7818件次,其中咨询类服务6489件次,协调类服务1329件次,项目受理达标率为100%。接受咨询服务的单位共5346家,其中上海单位3854家,外地单位1492家;接受协调服务的影视剧组共677个,其中上海剧组354个,外地剧组323个。

  取景地名声出去后,机构更忙了。

  愚园路的老洋房昔舍shehouse,被《安家》取景后,此前刚上映的电影《荞麦疯长》也找了过来。正在拍摄的王家卫电视剧《繁花》,也来机构备案,考虑选这样的老洋房。

  不仅是剧组找机构协调取景地,一些希望加入或者刚刚加入的新取景地,像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等地方,也跟机构保持着密切的互动,希望能通过提高公众知晓度,来促进自身甚至带动周边的发展。

  取景地的数量变化,也很好地体现了上海这些年在拍摄服务方面的工作:2014年,由上海市影视摄制服务机构认定的上海影视拍摄推荐取景地是75家,2016年底迅猛增加到219家,2019年增加到266家。2020年初步统计,将突破300家。

  此外,2017年下半年到2018年上半年,机构开始对当时全市16个区的189家取景地进行影像素材的采集并建立信息数据库,如今,这项工作已成常态。对想来前期勘景的剧组来说,有了这个数据库,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

  对于“上海出品”等重大影视项目,机构同样也起到了关键作用。上海献礼建党百年的重大电影项目《1921》,讲述的正是百年前首批共产党人突破国际各股复杂势力的监控和追踪,在上海共聚,创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片中涉及大量的上海景观,除了影视基地,还需要有很多实景,片方申请协调的勘景地,多达四五十个!

  精细高效系统化,是上海影视服务的“秘笈”,但上海并不想把它变成“独家秘笈”。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大潮下,今年8月1日,上海市影视摄制服务机构与长三角首批17家影视拍摄基地共同宣布成立“长三角影视拍摄基地合作联盟”,并发布联盟成立共识。联盟的落地,将努力推动长三角地区影视拍摄服务的协同合作与联动发展,帮助和促进影视工业产业升级,实质性推动长三角地区影视产业的共同繁荣发展。

  于志庆在成立仪式上表示,联盟未来将积极打造五个“一”:构建“一套影视拍摄服务体系”,出版“一本影视拍摄服务指南”,建设“一个影视拍摄信息共享平台”,形成“一组影视拍摄地评价机制”,组织“一批影视展会集中呈现”。

  话音刚落,长三角一体化的成果就出来了。灿星制作《阅读课》,想去绍兴鲁迅故里拍摄,“联盟8月成立,9月1日我们就接到了这个协调申请,”工作人员介绍,“通过联盟的架构,我们找到浙江省委宣传部,之后联系到绍兴市相关单位,解决了这一申请。”

  6年的时间,被市场证明了的上海经验,开始对外输出。

  上海市影视摄制服务机构从诞生之初,就是上海电影产业振兴的一个窗口,无论是创新服务内容,还是服务模式输出,都是6年来上海电影产业高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不过,市影视摄制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都说,他们不会“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疫情对影视行业有着不小的冲击,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创新、创意,能给剧组、给行业带去一点帮助,让行业尽快复苏、加速发展。”于志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