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足百平米的两层空间,常年周转近6万册旧书,合约即将到期的上海复强书店,由于政肃路一带整体规划改造或将关门谢客,这个被爱书人称为“复旦旧书店”的书友精神家园会何去何从?请听本台记者汪宁发来的报道:
[巴黎有莎士比亚书店、台北有诚品书店,我很惊喜上海有这么一家书店,可看到说要关了觉得无法置信。
就因为有这些书店我买房子才买在附近,去年换房子还是在附近没舍得走。以前复旦周围书店很多,都没了。]
这些天,复旦旧书店照常迎来送往,但从顾客到店主张强都有着别样的心情。初中时偷看校长室的半月谈,报纸的广告会一字不落读完,爱书的张强从在复旦门口摆书摊到在书店当店员,再到接手经营旧书店,没想过转行。妻子张芹说,现在网店效益很好,但张强觉得都带不来实体店的文化浸染。
[正常7点,有时候晚上来个复旦老师一聊聊到10点也有可能。
(这怎么卖)两块钱一本(我之前在这边买到很多旧书,价格也很便宜。我自己是助教,想给学生一个纪念。)
(抱了这么多书了?)这应该是二手书,非常难买到的。网上要一两百三四百。]
每次上门收书,张强都尽量出高价,看到有人把好书当废品,他也会淘回来:
[很多老先生跟我讲这样一句话,当年这套书我是勒紧的裤腰带才把它买下来。现在你拿5000块钱一个月的工资不太可能拿4000块钱去买书,但那个年代是常有的事。卖书的心态就是慢慢感觉我肩上有个责任,每一本书卖到一个读者手里,我觉得它就是一个希望。]
复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石源华说,这里能淘到印量很少的学术书籍,或许也会成为自己藏书的归宿。
[我大概1万册图书,光我自己写的书大概50多部。现在也正在物色去向,卖给旧书店有什么好处?来把这个书挑走的人都是要用书的人,也是希望继续发挥效能。]
张强说,他很支持规划改造老旧街区,只是打心底里希望书店能继续扎根下去,很欣慰前两天五角场街道主动找到他。
[政府把它做业态提升我觉得是对的,读者有一个好的阅读环境是我最愿意看到的事情。街道态度还是非常积极的,让我放心,会尽一切努力争取让我们延续下去。]
常来光顾的上海理工大学文学老师李鑫说,不迁址是最理想的结果,但日后店内的改造也需要智慧。他说很多新建书店因为装修设计成为网红打卡地,但和读书本身并无关系,保留住复旦旧书店的精神内核才是最重要的。
[因为有复旦大学有了这样的书店,因为有了这样的书店也成就了复旦大学成就了上海,为什么我们是文化的高地,就是因为有它们。在上海城市化未来发展的进程当中,我们怎么样保护住这些文化的灵魂。这个事情我觉得能处理好,反而可以成为一篇不错的文章。]
以上由记者汪宁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