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新措施:“红绿卡”推行遇难题

  “这个给你,等会进来扔掉,这样就证明你是从我们小区里面出去的。”

一居的居委会书记杜佳敏,正在发放“红绿卡”。一居的居委会书记杜佳敏,正在发放“红绿卡”。

  周末一大早,一居的居委会书记杜佳敏就开始推行“红绿卡”模式,这是居委会大伙前两天才想出来的“招数”。昨天半夜,商家紧赶慢赶,才把打印好的“红绿卡”送到居委会,以保证今天的正式实施。

  疫情之下,宜川三村从2月4日开始就施行了多门并作一门管理,就是希望能够更精细化地防控疫情。但巨大的人流,依然是不小的挑战。因此,推行“红绿卡”的模式,就是希望将小区居民和外来人员迅速区分开来。

  “红绿卡”,顾名思义分两种颜色:绿色卡片,发放给从小区外出的本小区居民,外出时领取,进入小区时丢弃。 红色卡片则发放给有事必须进入小区的访客们。在做完登记后,访客们可领取红卡,在离开小区时丢弃。红卡绿卡都为一次性使用。

  “今天第一天,可能有点乱,这就是我最担心的。这个门,每天有千把个人进出,负责发放的话目前为止3个人。”

  实行“红绿卡”措施的第一天,由于居民们对于“规则”不熟悉,守门岗的居委会工作人员必须不停地解释,并且督促居民拿卡、丢卡。执行过程中,问题不断。

  “你拿过的地方我也不能碰,搞什么东西。”

  “大家一人发一张,手里摸摸(不干净),再往里面一丢。”

  许多居民对于卡片卫生提出质疑,杜佳敏只能一次次解释:“对的,我们考虑到这个问题了。所以是一次性的。”

  “我一天跑10趟,你给我登记10趟吗?这叫形式主义,有些东西要灵活的。”

  进出宜川三村的许多访客,大多是本小区居民的子女,疫情时期,他们免不了要经常过来探望父母,送送东西。

  杜佳敏能理解严格的门禁制度给这些人带来的不便,但特殊时期,即便显得“不近人情”,也必须绷紧安全这根弦。面对居民们的抱怨和牢骚,杜佳敏总是用“邻家大姐”的微笑和语态,巧妙化解。

  “这时候受委屈千万千万不要表现在脸上,有一些人他觉得你们是过度反应,特别不方便的。只有一句话,请你支持配合。”

  “红绿卡”的推行,在几个小时后初见成效。“迎宾式”发放避免了入口拥堵,而持有绿卡的外出居民快速通过,未持卡的外来人员便被迅速区分开来,重点对待。

  “我妈妈住在里面。” 一位送老母亲回小区的阿姨,在门岗被拦下。

  “对的,你登记一下,拿张红颜色的卡(登记一下)。不是我们小区的(居民)都要(登记)。”

  “早上没拿卡吗?”

  “拿了。”

  “拿了扔掉。你后面那个阿姨呢?”

  “嗯……没有卡。”

  一位小伙用电瓶车载着一个阿姨,想要进入小区,但因为只有一张绿卡,在门岗处被杜佳敏拦下:“从外地刚回来要登记的。你这个小伙子哦!”

  原来电瓶车后座的阿姨,是今天才从外地回沪的小区居民,根据要求,这样的人员必须在门岗做详细的登记,确定无误之后才能进入小区。

  为此,杜佳敏有些生气,外地返沪人员必须登记,这要求已经在广播里宣传了好几天,门岗处的各种宣传品也做了明确说明,却仍然有人不愿遵守。

  在“红绿卡”发放之前,这样的情况总是难以避免。因为门岗没有门禁设施,想要区分外地返沪人员,居委会只能依靠行李箱、大包小包这些特征进行识别,但这样的方式,并不精准。

  “红绿卡是一种好的方法,但是我们这个好的方法要怎么样能够推广,怎么样能够让居民觉得是一件方便的事情,而不是打扰到他们的正常生活,所以我们后期可能还会进行一下改进的。”

  疫情之下,许多工作成了没有模板的尝试,摸着石头过河,需要更大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