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打通长三角科技一体化“卡点”出谋划策 代表走访长三角多地,建议统筹优势资源探索共建共享“集群竞争”

  ■本报记者 王嘉旖

  市人大代表、上海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志敏这两天仍在反复修改他手上那份集合着十几位市人大代表调研成果的建议——《关于加强长三角科技资源统筹配置的建议》。“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优先发展科技符合区域现实需求。”他告诉记者,通过座谈会调研、现场调研相结合的方式,他们专程走访了南通、苏州、嘉兴、芜湖、铜陵、安庆等地,还与上海市科委相关专家进行了面对面详谈。

  一番调研下来,他们总结出长三角科技一体化的两大卡点——大型科研仪器共享和人才区域联动。科研仪器、优秀人才之于科研项目就好比是“原料”与“菜品”间的关系。王志敏认为,长三角科技资源共建共享有其先天优势,但眼下还需要三省一市政府部门探索建立起效率更高的协调机制,统筹各方优势资源,汇聚成一股创新合力。

  科研仪器设施开放共享,是长三角协调发展科技过程中的关键一步。然而,长三角地区目前仍存在科研仪器、检验设备重复购买,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此外,大型仪器资源布局分散,开放共享存在利益壁垒,实际共享率仍有待提高。去年4月26日,由上海市科委立项启动的“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在酝酿半年多后正式开通。打开该平台的后台,我们可以从已积累的使用数据中绘出一张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应用地图”。从仪器类别来看,长三角地区大型科学仪器以分析仪器为主;从应用领域来看,科研人员使用频率最高的依次是材料科学、化学和生物学。

  王志敏代表建议,接下来应当进一步完善长三角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比如,向使用该平台的科研人员提供特色仪器重点推介,并根据应用场景实行分项管理。“我们直接在后台把应用场景列出来了,科研人员就可以更直观地了解仪器用途以及是否匹配需求。”他认为,这一“用户思维”导向的变化将有利于提升科研人员使用该平台的意愿。

  另一方面,现行的登记制度也在运行中产生诸多问题。许多高校、科研院所在出借一些相对昂贵的科学仪器时难免会考虑,出借设备收益是否能覆盖后期维护成本?一旦算下来这笔账“不划算”,他们就没有动力来出借自己的科学仪器。王志敏代表认为,这些问题都需要政府部门牵头出台一些政策措施来加以规范,让更多高校、科研机构“敢于出借”。

  在调研中,市人大代表还发现,由于此前缺乏顶层设计,因此不同科技计划之间缺乏沟通协调。在走访了一些高校企业后,他们发现,长三角地区仍普遍存在科研项目多头申报现象。

  对此,市人大代表呼吁,应当建立区域科技创新统计调查制度,成立区域专家委员会,协调长三角三省一市的科技资源,避免大量重复投入。同时,增加长三角科研项目共享课题数量,在加大科研投入力度的同时,也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资质互认的合作机制。

  王志敏代表留意到,在提请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的《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草案)》中也特意强调了“促进协同创新”。条例草案指出,“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加强协同创新,在前沿科技、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等方面开展联合攻关,推动形成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

  未来的科技创新竞争,更多将体现在“集群竞争”这一层面。条例草案中为下一步长三角地区共同推进科技创新发展定下了两大目标——建立协调合作机制和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

  市人大代表认为,长三角未来要以科研院所为基础、以企业研发为中心、以长三角地区分税体制为杠杆、以产业应用为目标,实现从基础科研到产品开发,最终到产业推广应用的有序引导,搭建产业生态,协调区域资源,推动原创科技新成果的顺利转移、转化,助力区域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