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30日至2016年1月30日开展的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 360航次为科学家们研究下洋壳深部生物圈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位于西南印度洋洋中脊Atlantis II转换断层的Atlantis Bank,早期的构造运动将上洋壳剥蚀,导致下洋壳的岩石直接出露于海底,从而成为洞察洋壳深部生物的天然窗口。IODP 360航次在该地区进行了钻探取芯,获得了自海底以下809米范围内的下洋壳辉长岩。

  随后经过研究,一系列证据表明海底岩石中这些微生物的细胞是完整、且能够进一步生长发育,证据包括:对岩石进行长期的富集培养,检测到了甲烷浓度的增加,表明产甲烷过程的发生;从大部分岩石中检测到了一定的ATP浓度,证明了活跃微生物的存在;部分样品中检测到了碱性磷酸酶的活性等。

  通常认为下洋壳岩石的环境条件恶劣,营养物质匮乏,栖息于此的微生物所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便是如何获取足够的碳源和能量来满足基本的能量需求以支持其生长。同济此项研究的一大亮点在于,成功提取了超低生物量岩石样品中微生物的mRNA宏转录组,从基因表达水平解析了微生物在下洋壳岩石极端环境中的生存策略。

  让科学家们感到意外的是,研究中得到了较为丰富的涉及异养过程的基因,其表达似乎要远高于自养过程,表明更多的微生物通过使用可发酵的有机大分子来适应下洋壳环境“慢车道”生活。“这些代谢途径反映了深部生物圈对有限和零星可用资源的竞争与适应”,李江涛说。

  海洋学家表示,该项研究结果证实了下洋壳深部生物圈的存在,拓展了生物圈在地球圈层内部分布的下限。鉴于下洋壳在全球海底的广泛分布以及其具有的巨大体积,栖息于此的微生物群落即使具有极低的生物量和较缓慢的生长速率,但它们仍然可能对全球物质循环产生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