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翻两番,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下称“《上海“十四五”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生产总值在2018年基础上翻两番。
“2026年到2035年这10年里,如果新片区总产值能再翻两番,就能达到一万亿。”上海市委常委、市政府副秘书长、临港新片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朱芝松此前在管委会一次内部会议上提出,“要有雄心壮志,这样的目标一定要明确提出来,不能含糊!”
1990年,浦东GDP是60亿元。2018年,浦东新区生产总值首破万亿元大关。2020年,浦东地区生产总值预计突破1.3万亿元。30年来浦东GDP翻了200多倍。
到2035年,临港新片区生产总值要达到1万亿元。再造一个新浦东,目标要远,举措要实。朱芝松说,既要回应市场主体的诉求,也要回到自身发展的定位目标;既要解决眼前问题,也要为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自2002年临港地区开发建设以来,临港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基础。临港新片区成立后产业项目火箭速度般落地,挂牌一年多来,新片区累计签约项目达517个,总投资超3345亿元。
2020年,临港新片区工业总产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39%和55%,充分彰显了上海市经济发展增长极和发动机的作用。
目前临港新片区初步形成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生态体系。10平方公里的“东方芯港”特色园区正式开园,已落地亿元以上规模企业40余家,总投资累计超过1500亿元。
4.5平方公里的“生命蓝湾”特色园区已启动,重点聚焦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国际医疗服务三大板块,已落地或签约50余家企业,总投资超过340亿元。24.7平方公里的“大飞机园”也已开园,首批23个项目集中签约入驻,投资总额超过200亿元。
短短一年多时间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但对照总体建设方案和建设目标,临港新片区任重道远。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开放研究院教授、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桑百川认为,临港新片区当然要在合理规划基础上寻求自身发展,但绝不能只在乎出台了多少优惠政策,引进了多少企业,吸收了多少投资,工业产值和GDP增长了多少个百分点,必须把服务国家战略放在首位,因为其承载着国家战略使命。
我国工业化起步晚、发展快,已经建立起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体系,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大而不强,与世界制造差距明显,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
《上海“十四五”规划》也提出,要更好发挥自贸试验区和临港新片区试验田作用,培育壮大前沿产业集群和新兴业态。聚焦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环节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建设国家级集成电路综合产业基地。聚焦生物医药研发制造和医药、医疗服务,打造精准医疗先行示范区。要加快人工智能核心基础技术创新,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及应用示范区。构建集设计、研发、制造、应用、服务于一体的民用航空产业体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的民用航空产业集群。
同时提出,要创新智能网联汽车无人驾驶制度保障,开展无人驾驶路测试点。瞄准尖端硬核的装备制造业,集中攻克一批智能制造共性技术,建设世界级智能制造中心。
桑百川提出,临港新片区要依托上海工业基础相对雄厚、背靠长三角等优势,依赖制度创新先行、率先打造高水平开放型制度体系的环境,积极吸收聚集国内外优秀人才、先进技术、领先企业、先进制造和服务、管理知识和信息等高端资源,加强国内外经济技术合作,在开放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一批突破性技术成果,建立富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释放经济发展极功能,辐射带动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助力我国成为制造业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