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亏为盈企业产销两旺

  因为孙家两兄弟缺乏管理现代企业的经验,故开厂第1年产品滞销。年终结算,亏损7万多两银子,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幸得扬州盐商出手相助,才渡过难关。孙家两兄弟吃一堑长一智。第2年便采取回佣、期票等与洋粉竞销,终于打开销路,扭亏为盈,获利10余万两,且运道来了挡也挡不住,一连三年皆盈利10余万两。3年收益就超过了投资。

  1904年日俄战争,东北的面粉厂纷纷停产,而交战双方以及东北各地对面粉的需求量却直线上升,面粉的价格也因此不断上涨。阜丰面粉销往东北,获利甚厚。1905年全国抵制美货,国产面粉畅销,阜丰利润倍增,每年盈利20万两。日俄战争结束之后,东北地区面粉销路受挫,利润一度下降。阜丰想尽办法,于1908年进一步打开北方地区的面粉销路,盈利随之上升,延续至1913年,每年盈利均在10万两左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西方列强忙于互相厮杀,根本无暇顾及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给民族工业得以喘息、发展甚至壮大机会,民族面粉工业进入“黄金时期”。因为中国的面粉价廉物美,很自然成为交战各国采购首选,阜丰面粉内外销两旺,价格上涨。1918年盈利15余万两;1920年更是达到32万两。1921年秋美国面粉源源不断运来上海,国产面粉的销路受到冲击,不过该年阜丰的盈利还是达到24万两。

  阜丰之所以能获得高额利润,除了眼光准确以及机会难得,还有非常关键的就是压低雇佣工人的工资,其平均月工资要比上海同业工人大约低15%左右。如1913年大多数面粉厂工人的平均工资为8~10元,而阜丰是7.5元。且孙家对厂里工人实行封建式家族管理,例如节日加班加点、延长劳动时间、加强劳动强度等。若工人们稍有反抗,即会遭受严厉处罚。

  孙家将优厚的利润以提取公积金的形式,不断购买新的磨粉机扩大再生产。从1900年开办以来,经过1904年、1929年和1932年3

  次用盈利拨资扩建,令阜丰日生产能力增加10倍,达到26000包,职工总数近500人,工厂规模相当于初创时期的5倍,不仅远远超过当时民族企业中号称最大的机器面粉厂———阜丰的邻居、福新八厂,更是被誉为“远东第一”。

  孙家通过立足于上海本厂的巩固与发展,大大增强了竞争能力,不但于内外销两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行业中处于领先,且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西方列强卷土重来,洋粉又大量输入,民族面粉工业危机重重时,尤其是中小型面粉厂相继倒闭的情况下,阜丰则凭借其稳固的经济基础和实力,以及优质产品的信誉和银行资本信贷,依然能获得较好的盈利。  阜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除了早期采取在每包面粉的价格与重量上给予用户以实惠;对粮号、面行进货给予优惠条件之外,面临洋粉倾销,以及国内机器面粉厂不断兴起,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局面,为赢得信誉、扩大销路并获取盈利,还用心着力在以下3个方面改善生产和经营,使得阜丰面粉能够保持市内畅销、外埠争购,经常出现供不应求。

  首先是提高产品质量,创出名牌商品。阜丰开业不久,洋粉输入日益增加,而本市、外埠的民族机器面粉厂又不断增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在用户中树立信誉。根据面食行业既要粉色白、又得筋质好的特点,以及出品率高的要求,阜丰按照不同小麦品种所具有的物理性和化学成分,研究合理搭配。如紫皮麦含面筋质高,但色泽暗;黄皮麦和白皮麦粉色白,但含面筋质低,最后试验下来,觉得用7成黄皮麦、3成紫皮麦混搭磨粉,效果很好。因此为了保证质量不混错,厂里制定和改进了工艺操作,加强了质检化验,并采取严格管理的措施,做到每批小麦进出库都得经过化验定性,分类储存;下麦入磨时需搭配均匀。甚至让下麦的工人分别穿着不同颜色的背心来代表不同的麦种,并按照混搭比例和顺序进行下料。直到抗战前夕,厂里的自动圆筒麦仓落成后,才改由机械控制配料。由于阜丰坚持先进的加工工艺与严格的生产管理制度,保证了产品质量的长期稳定性。阜丰出产的“自行车牌”优质面粉,被用户赞誉为“老车牌”。饮食业用“老车牌”面粉做油条,每斤面粉可以多出两根油条,从而深受顾客欢迎,一举成为畅销的名牌产品之一。以1922年和1923年为例,当外销急剧下降,各家面粉厂纷纷开拓内销市场之际,有些厂支付中间销售商的佣金连年增加,但阜丰反而减少,且销量猛增,原因就在于抓住了产品的质量。

  其次是厂商一体,直接采购原料。小麦是面粉厂的唯一原料。阜丰办麦,主要是直接到产地设庄采购,近在苏北、沪宁线一带,远至安徽、山东、河南等省。少量委托当地行商收购。由于直接到产地采购原料,既掌握了小麦货源的品种和质量,从而保证了面粉的质量,又比向当地行商进货价格低廉;且还可在支付价款上采用期票兑现,用汇票支付麦款,然后到上海厂里兑现。即以汇票代替现金,减少流动资金占用,加速了资金周转。当国内小麦来源不济时,阜丰除了继续采购国麦,另外及时大量购买洋麦,以补不足。据该厂账册记载,自1922年开始购买洋麦,仅至1936年止,向美洲、澳洲和加拿大等国购买的洋麦共计1283550吨(其中缺1924年、1926年和1929年的记录)。以同期阜丰的生产能力与开工情况概算,共约生产面粉6千余万包,用小麦接近220万吨,其中洋麦占到60%以上。如果包括上海租办的面粉厂在内,则生产面粉约8千万包,用麦约250万吨,其中洋麦也要占到50%有余。此时正值我国面粉工业处于外有洋粉倾销,内有原料不济的困境。阜丰适时购用洋麦,确保优质的原料供应和充足的储备,才能做到长期坚持不同小麦品种的合理混搭。实际上别的面粉厂也采用小麦混搭磨粉的做法,但有些厂因为品种不齐、储备不足,无法长期坚持;有些厂混搭比例不当,结果影响面粉质量,时好时差。

  再次是一贯稳健经营持续发展。阜丰孙家崇尚“厚储公积以固基础,广筹行本以利营业,不投机以图幸获,不添厂以博虚声,庶可维持现状,静待时机以期逐渐发展”经营理念。如1924年面粉市场萧条,全国面粉厂均困难重重,唯独阜丰还是“全年开足车,未尝无故停工”,照样盈利。因为阜丰孙家从不追求暴利,蝇头小利也可。比方讲困难时期随购(进小麦)随销(售面粉),如此没有货源积压之苦;薄利多销,积少(盈利)成多。有时购进大批小麦,阜丰就通过面粉交易所抛出期货,落袋为安。